11月24号下午,“泸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读好书讲故事演讲比赛”在泸州市图书馆隆重举行。本次活动由中共泸州市市委宣传部、泸州市教育局、泸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、共青团泸州市委主办。四县三区中小学生共36名选手参加了最后的角逐,泸外学生代表何双、张又友参加了比赛。
评委点评
本次活动的主题是“阅读成就梦想——向伟人学习,做有梦想的中华好少年”。我校高二学生程双和初二学生张又友在詹敏、冯才丽、李杨和熊碧蓉老师的指导下,积极备赛,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比拼,最终分别获得第七和第九名。本次活动展示了我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读书的热情,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风采和良好的精神风貌。
何双同学落落大方演讲
张又友同学落落大方演讲
两位同学获奖留影
阅读点亮人生,阅读成就梦想!这次演讲比赛,开启了学生们多读书、会读书、爱读书的新航程。
附:两位同学演讲稿
伟人光辉耀我心
张又友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下午好!
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《伟人光辉耀我心》!
有这样一个人,他逝世那天,联合国破例为他降下了半旗。他离去,身后没留子嗣,没有遗产,却有十里长街万人空巷,百万群众挥泪送别!他也没有留下坟墓,甚至,都没留骨灰……他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,但是,他却拥有全中国,儿孙好几亿,遍地黄土都是他的坟!
他是谁?
他,就是我们的周总理,人民永远爱戴的好总理!
我们的周总理,一位心忧天下,勤政为民的好总理!
1966年4月1日,周总理来到地震严重的河北慰问受灾群众,当他来到一个公社广场,登上一辆卡车,正准备向社员群众发表慰问讲话时,突然发现现场群众是迎着风口站的。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:听我口令,向后转!然后命令司机迅速调转方向,开到群众面前。就这样,68岁的总理一个人迎风而立,而群众则背风听他讲话。风吹乱了总理花白的头发,扬起了总理的衣角,也吹暖了社员们的心……
总理很喜欢和人民群众在一起:在田间地头,他微笑着和农民唠家常;在工厂矿山,他为工人送去慰问;在招待所、饭店,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餐……
总理爱人民,人民爱总理,这绝不是简单的领袖与公民的关系,而是人心、人性的共鸣啊!
很多人记得晚年周恩来那张著名的坐在沙发上的照片,总理枯瘦、憔悴,手上、脸上满是老年斑,唯有那缕目光,还是那么安详,那么深邃……
自从被确诊为膀胱癌,总理共做大小手术13次,平均40天要动一次手术。他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生命 “还有半年”的时间,但他依然继续顽强地工作着,同病魔进行着最后的搏斗:这一时期,他除了批阅,处理一些文件外,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,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,会见外宾63次,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,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,出医院开会20次,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!
1975年6月以后,由于癌症的折磨,总理的身体极度消瘦,体重只剩下了30.5公斤。不时袭来的剧痛,常常使他浑身颤抖,大汗淋漓。总理用的止痛药,从开始的四五个小时打一针,到之后的一个小时打一针。可他从来不叫唤,疼得实在不行时,总理问大夫:“我很疼,能不能哼一哼?”弥留之际,他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:“吴大夫,我这没什么事,需要你的人很多,你去吧!”这是总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。
总理的一生啊,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!50多年革命生涯,26年总理任期,他春蚕到死,蜡炬成灰;他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他高尚的人格魅力,克己复礼的修养境界,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!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我们要牢记总理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誓言,牢记“做堂堂正正有骨气的中国人”的教诲,追高慕远,励志笃行,爱党爱国爱人民,我以我行践我心!我确信,总理的精神必将照亮我的人生!
恽代英在川南师范领导教育改革
何双
老师们、同学们:
大家下午好!
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,故事的名字叫《恽代英在川南师范领导教育改革》。
1931年的春天,凄风,苦雨,天昏,地暗…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,临刑前,他写下了气吞山河的绝命诗:“浪迹江湖忆旧游,故人生死各千秋。已摈忧患寻常事,留得豪情作楚囚。”
“政治太黑暗了,教育太腐败了,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,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,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。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,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……”,时隔80多年,当我们再次诵读这些文字时,仍能迫切地感受到一股热浪向我们扑来,这些年轻热情的文字穿过时空的隧道,依然能令人热血沸腾,心跳不止。恽代英,他,不仅是一位革命家,还是一位教育家,在泸州教育的辉煌篇章中,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“一个20多岁的青年,蓄着平头,黑黑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,穿一件粗布长衫,脚上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黑色布鞋,土里土气。”这是川南师范的师生们见到恽代英时的第一印象。但没过多久,恽代英的才华、平易近人和刻苦精神,便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与热爱。
恽代英一到川南师范,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把改革教育和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。他首先着手教育改革。他主持制定了全校的教育标准,提出:学生学习的目的,不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个教师职业糊口,而是为了改造社会。
为达到这个目的,恽代英首先在教材方面做文章,即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写教材。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,由教员提出问题,学生展开讨论,教员再加以总结,然后综述编为讲义。课余活动,组织各种学科研究会,由学生会选出优秀学生负责。开辟图书阅览室,购置书刊报纸,以满足学生吸取新文化、新思潮的渴求。恽代英的一系列改革,使暮气沉沉的学校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景象。
恽代英有志改造教育,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川南师范一所学校,而是以该校为基础,发展社会教育。他主持开办了川南师范的平民夜课学校,把普及民众教育同启迪民众觉悟有机结合起来。恽代英还在川南师范学生中成立了读书会,引导青年阅读进步书籍,探讨救国救民的真谛。
恽代英认为,对学生的教育,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、校园中,而应该走出去,让学生接触社会。1921年底临近期末时,恽代英组织了师生30人的“寒假旅行讲演团”,途经隆昌、内江、富顺、南溪、江安、纳溪、合江等地,历时一个多月,行程千余里,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,讲演二十多次,向沿途成千上万的群众传播革命思想,唤起民众的觉悟。当时合江有一个青年叫李元杰,听了恽代英的讲演后,心胸豁然开朗,主动到讲演团驻地找恽代英,接受其教诲,并跟随他到泸县求学。高县学子阳翰笙,在人生之路的探索无门之际,也慕名专程由重庆到泸县向恽代英求教。许多青年在革命领袖恽代英的引导下,从此走上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。
“播下的麦子没有霜雪,不会有丰收;播下的革命种子没有流血的斗争,便不会有成功。”
我们相信,在一代革命家,教育家恽代英的伟大精神感召下,泸州教育的未来定会熠熠生辉!